1965年毛泽东在宾馆小住,结账时会计写错4次,终于开出两张发票
【前言】
心里一直藏着登高峰的志向,决定再次踏上井冈山的路。
对毛主席而言,井冈山是个记忆深刻的地方。他和朱德、彭德怀、陈毅等人一块儿建立的井冈山红色根据地,是咱国家头一个在农村的革命根据地,可以说是中国革命的起点。他一直就想去井冈山再走一走,看看以前的地方,这肯定会让他想起好多过去的事儿。
以前因为国家大事忙个不停,一直没能抽出身来。但这次,毛泽东铁了心,说啥也得回老家瞅瞅。
【三十多年过去,毛泽东终于重回井冈山故地】
1965年5月21日早上11点,毛主席从长沙启程,身边陪着湖南省委书记张平化和他夫人,还有省公安厅的厅长李强、副厅长高文礼,以及汪东兴。他们一路开车经过株洲、醴陵、攸县,到晚上7点左右,就赶到了以前井冈山根据地的所在地——茶陵县城。
毛泽东出去检查工作时,总是轻车简从,尤其在生活细节上,特别讲究节省。这回他从长沙去茶陵,先跟身边的人说,别提前告诉茶陵县委。他自己带了窗帘、被子、床还有马桶这些日常用的东西,随便吃了点晚饭,就在茶陵县委的办公室凑合一宿。
茶陵对毛泽东来说是个非常熟悉的地界儿。1927年11月份,他带着秋收起义的工农革命队伍打下了茶陵县城,建起了湘赣边界头一个红色政权,就是茶陵县工农兵政府。这事儿虽然过去38年了,但毛泽东心里头还记得清清楚楚。有次吃饭时候,他跟旁边的人说:“那时候咱们秋收起义的队伍,一部分被敌人撵得到处跑,一部分又被敌人给拦住了,到了茶陵,想找口吃的、找个住的地方都难呐。”
但是,毛泽东到茶陵这事儿还是很快就传开了。第二天早上,茶陵的县委书记就找上了汪东兴,对他说:“毛主席来了茶陵,你们咋不提前说一声呢?我们也好准备准备。”接着又说:“我那房子可以腾出来给毛主席住,让毛主席待在办公室里,我们心里可不踏实。”
县里的干部们急着想见毛泽东。汪东兴把这事儿跟毛泽东说了,他乐呵呵地说:“见呗!来一次茶陵不容易。”说完,毛泽东抿了口龙井,点上烟,对汪东兴说:“你先安排妥当,我吃完饭就去见他们。”
早上十点,毛主席会见了茶陵县委和政府的一班领导,大家还一起拍了张照片做纪念。照完相,毛主席对大伙儿讲:“这回咱们就不多聊了,得赶路,感谢各位!”在一片热烈的掌声和高兴的叫好声里,毛主席坐进了吉姆轿车,朝着江西莲花县的方向出发,到了中午时分,就抵达了永新。
永新在湘赣边界那六个县里头,人口最多,地方也最大。但更重要的是,它在咱们人民军队的发展史上,留下了特别闪亮的一笔。记得那个有名的三湾改编吗?就是在这儿发生的。毛泽东,咱们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大功臣之一,他又回到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想想过去的事儿,他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就像火烧一样。
毛主席跟身边的人说:“那是在1927年9月末,咱们秋收起义的队伍一路打到了永新和宁冈交界的三湾村。在打仗的过程中,我发现队伍里有些人不听号令,纪律也不严明,还老是不去做群众工作。有的人呢,还带着老军队的坏习惯,随便拿老百姓的东西;还有的人呢,有点小农思想,老爱占点小便宜;再加上官兵之间不平等,队伍里民主氛围也不够。所以啊,我就琢磨着,咱们在三湾这儿得重新整顿一下队伍。那些对革命信心不足的,或者心思不定的老军官,愿意留下的就留下,不愿意的,咱们就给点路费让他们回家。这样一来,虽然人数少了点,但队伍可是精干多了。”
从毛泽东那热情洋溢的神态里,大家能轻易感受到他对这片土地有着别样的深情。
江西省和永新县的领导们,在永新县的一个接待地方等着毛泽东的到来。到了吃午饭的时候,餐桌上摆上了永新的特色菜——狗肉和石鸡,这让毛泽东特别开心。这些辣味十足的菜肴,正是他以前特别喜欢吃的。他一边品尝着美食,一边聊着:“这次又能吃到以前在永新尝过的地道菜,味道都很棒。感觉现在吃起来比那时候还香,而且这次吃得很悠闲。”
休息了一会儿,毛泽东就见了永新县委的全体成员,并且一起拍了张照片作为纪念。因为得赶紧去井冈山茨坪,所以他们很快就动身了。路过宁冈县城的砻市时,他们也没多做停留。砻市这个地方可不简单,当年毛泽东和朱德两支队伍就是在这儿会合的,红四军也是在这儿成立的。
太阳还没完全落下山,毛泽东就已经走到了山腰处的茅坪村。这儿是他以前住过和工作过的地方。就在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里,借着八角楼里微弱的灯光,毛泽东撰写了那篇有名的《中国的红色政权为啥能存在》,解答了大家心里“红旗究竟能扛多久”的疑惑。在村里开的湘赣边界党的第一次大会上,毛泽东还被选为了第一届的书记。
按照毛泽东的指示,车辆并未在此驻足,而是缓缓绕着那八角楼行驶了一圈。毛泽东的目光紧紧锁定在八角楼上,心中思绪万千,浮想联翩……
没错,就是八角楼里那盏不起眼的小油灯,它点亮了中国革命的火种;而井冈山上星星点点的火苗,最终燃烧成了席卷全国的大火,照亮了整个中国大地。
车子离开茅坪后,开始慢慢爬上曲折的山路。毛泽东专心地看着路边的景色,有山坡、土坯房、小河还有大树,心里头不由得感叹了一句:“嘿,这就是茅坪啊!”
下午四点钟,毛主席抵达了黄洋界,那地方海拔有1300米高。这儿的山特别高大雄伟,山峰陡峭,周围一圈都是连绵起伏的大山,看起来特别壮观,就像是老天爷给围上的一道天然围墙。这里啊,是井冈山很有名的五个哨口里的一个,大家都说它是井冈山的北门。
车子一停稳,毛主席就迈开大步,直接走到了山顶上。放眼望去,云雾在连绵起伏的山峦间缭绕,就像是无边无际的大海。毛主席望着那山、云、天浑然一体的壮观景象,满怀激情地指点着说:“这儿就是黄洋界!以前啊,我们就是靠着黄洋界这险峻的地势,跟敌人斗了几个回合,硬是把他们给赶跑了。”说着,他大手一摆,就好像又回到了当年那场激烈的“黄洋界保卫战”里头。
瞅了好一阵,毛泽东仿佛在找些什么,他转头对汪东兴讲:“东兴啊,你到那边瞅瞅,看能不能找到以前那些防御工事的影子?”
汪东兴按照毛泽东指点的方位,瞅了瞅周围的地貌。回来后他讲道:“主席,有几个地点还能勉强瞧出以前挖的战壕防御设施。”
为了铭记这段荣耀的过去,1959年,当地竖起了一座纪念碑。
毛泽东走到纪念碑前面,仔细地看起来。这座碑大概有3米高,1米宽。它的正面,是朱德亲笔写的字:“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而背面呢,则是刻着毛泽东写的《西江月?井冈山》这首诗。
毛泽东跟身边的同志聊起往事,说当年他带着红军大队回井冈山的路上,半道上得知黄洋界打了胜仗,心里头那个激动啊,简直没法用言语来形容。一高兴,他就拿起笔来,写了那么一首诗。
他站了一会儿,然后转身对平化同志说:“嘿,咱们在这儿拍张照咋样?”
大概五点钟左右,毛主席抵达了茨坪的井冈山宾馆,早就在那儿候着的井冈山领导们连忙走上前。“毛主席,您好啊,很高兴您能再次回到井冈山。”
这家宾馆藏在青松绿竹的怀抱里,新建的,看起来特别清幽雅致。毛泽东围着宾馆转了一圈,脸上笑开了花,幽默地说:“现在跟以前可真是天差地别。想当年,敌人围追堵截,咱们两条腿硬是跑了半个多月,走了千多里地才到井冈山。这回可好,坐汽车两天就到了。”他朝汽车努了努嘴,“机械化就是快啊。”这话一出,大家都被逗笑了。
三十多年过去了,毛泽东终于再次踏上了那片他无数次在梦中思念的故乡土地。
【毛泽东纪念馆,迄今仍保存着两张特殊的发票】
在井冈山,毛主席住进了井冈山宾馆的一楼,房间号是115。在这以前,汪东兴和江西省的头儿刘俊秀先到宾馆安排了一下:说领导要来井冈山,在宾馆吃住,都得照着规矩来。
江西省委办公厅的领导找到了井冈山宾馆的负责人,详细吩咐道:“每天的饭菜得按两块五的标准来,素菜里得加上辣椒、豌豆、笋子、豆豉这些。还得备些猪肉、黄鳝、泥鳅、猪油渣这些荤菜。食材得新鲜,随时得能端上桌,别耽误了。”
宾馆的服务人员一听说是毛泽东又回到了井冈山,那心里头的高兴劲儿简直没法说。他们琢磨着:这第一顿饭,说啥也得让毛主席吃得舒心。因为首长这一路走得远,肯定累得不轻。于是,他们就在桌上摆上了茅台酒、好烟、苹果,还有好多好吃的菜。汪东兴瞧见了,赶紧去找了管理员,跟他说:“首长每顿饭就吃四个菜一碗汤,每天伙食费就两元伍角,这一路他都没喝酒。你们赶紧把这些烟啊、酒啊、水果啊都收起来吧。”结果,桌上就剩下了四个小菜碟,还有一个瓷碗里装着汤。
午休结束后,汪东兴走到毛泽东住的地方,问他睡得咋样,对吃的有啥不满意的地方没?毛泽东回答说:“还行,睡得挺好。现在这儿的天气正合适,既不冷也不热。”说完,他还关心地问了问一块儿来的同志们休息得怎么样。
根据毛主席的建议,大家分头去井冈山各处革命遗址参观。汪东兴、张平化、刘俊秀选择去井冈山博物馆看看,想多了解些这里的革命斗争往事。而毛主席呢,他留在酒店里专心审阅文件。
吃过晚饭,毛主席到外面走走。跟着的人就开始聊起博物馆的那些事儿。
汪东兴直接问道:“主席,那时候在井冈山,红军是由哪些部队合并起来的呢?”
毛泽东提到,那时候在井冈山的红军,其实是由四部分队伍凑起来的。他说:“其中一队,就是我自己带着的,从秋收暴动起义走来的队伍。我们在三湾进行了改编,成了工农革命军的第一师第一团,到了井冈山后,又变成了第三十一团。”
另一队人马其实是井冈山上原先就存在的两个小型农民自卫队。这两个小队分别归袁文才和王佐指挥。我们派了些人上山去交涉,最后他们答应让我们加入,也愿意改编,但得有个前提,那就是得维持他们原来的组织架构,保持一定的自主权利。后来,这两个小队就整合成了第三十二团,袁文才做了团长,王佐做了副团长,而何长工则被安排去做了党代表。
另外一支关键队伍源自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4月,南昌起义后留存的部分战士与湘南地区的农民武装一同抵达了井冈山,他们后来整合成了第二十八团和第二十九团。等这些队伍集结完毕后,中国工农革命军的第四军就宣告成立了,而后来这支队伍又被称作红军第四军。
1928年年底12月份的时候,彭德怀和滕代远带着他们的平江起义红五军,来到了永新、莲花还有宁冈这些地方,跟我们会师了。他们红五军的那些事儿,展览厅里没咋提,但毛主席心里一直记着这段过往呢。
井冈山上有四支队伍,他们对外的时候,就说是红四军和红五军。
“后来咋样了?”有人好奇地问。
毛泽东接着兴高采烈地讲:“山头上人多了,吃喝住都成问题,这四个人堆里,啥背景的人都有,红军里头矛盾也就跟着多了起来。不过,只要咱党领着走,坚持那三个民主原则,大家坐下来商量商量,啥问题和矛盾都能慢慢化解掉。”
24号一早,雨停了,云也飘走了,井冈山看着特别清爽,美得让人心动。
吃完早饭,毛泽东到宾馆后面的山上溜达。他走到一个长满野草的山坡那儿,弯腰捡起一根竹棍子,在地上戳了几下,开口讲道:“这竹子还真挺实用的,当拐杖行,当武器也行。”说完,他打算再往山顶走走。
井冈山的伙伴们赶紧迎上去,对毛泽东讲道:“毛主席,那边路走不通了。”
毛泽东摇了摇头,拿竹杖轻轻拨开草丛,说道:“我就不信这个邪,山在那儿,路自然就能走出来,还不是人一脚一脚踩出来的!”回想38年前,毛泽东正是在一片未被前人踏足的土地上,闯出了一条“井冈山之路”。
毛泽东心情格外舒畅,这次亲眼目睹了井冈山的翻天覆地变化,跟以前大不一样了。他边走边在山路上眺望对面群山间漂浮不定的云朵,同时对井冈山管理局的同事讲:“如今井冈山建起了公路,汽车也能开上来了,上山不再是个难题,真是变化太大了。”
井冈山那边管理局的朋友告诉我,现在去井冈山方便多了,他们修了两条大路。一条是从黄洋界出发,可以通到宁冈和永新;另一条是从拿山和泰和走,能到吉安。听说他们还有打算,要再修一条从井冈山直接去遂川的路,现在正紧锣密鼓地建着呢。
毛泽东再次询问:“井冈山现在是不是建了博物馆、纪念碑,还有那么棒的酒店啊?那里游客多不多呢?”
井冈山管理处的朋友讲道:“尤其是天气炎热那会儿,来井冈山旅游的人特别多。”毛主席说道:“井冈山是个好地方,地势优越,老百姓基础也好。想当年,我们在井冈山的日子过得相当不容易。住的是简陋的茅草屋,主食是红米饭和南瓜汤,衣服也是东拼西凑来的,啥都有穿,没有统一的制服。晚上盖的是稻草,脚上蹬的是草编的鞋子。有的同志连草鞋都没有,光着脚丫子走路。上下山全靠步行。吃的用的,全得靠肩膀挑。”
现在看看井冈山,跟以前比起来变化可太大了。上山能开车,住的是楼房,吃饭标配四菜一汤,穿的衣服又干净又整齐,整个人精神多了。我觉得井冈山以后还会变得更好,更有精神头。不过啊,我得提醒大家,虽然现在日子好过了,但艰苦奋斗的精神可不能丢,井冈山的革命传统也得传下去。我今天跟大家分享了不少以前的故事,你们还可以去问问井冈山的乡亲们。那些老一辈的井冈山人,都知道以前斗争有多不容易,都知道有多少井冈山人为了中国革命流血牺牲。井冈山就是革命的象征,战斗的象征。要是没有井冈山以前那些艰苦卓绝的斗争,哪会有今天革命的胜利。胜利啊,真的是拿命换来的!
多次聊天时,毛主席总提起要敞开山寨大门,欢迎那两位上山投奔他的“草莽英雄”——袁文才和王佐。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多次在不同地方赞扬了袁和王这两位同志,说他们为创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还有推动中国革命,可是立下了大功。
某天,毛主席冷不丁地问起:“袁文才和王佐那边,现在还有啥亲人在世吗?”
陪同的同事回应说:“他们的妻子都还健在。”
“两位大嫂!”毛泽东轻声念叨着。这称呼,他38年前就是这么叫她们的。
遵照毛主席的指示,袁大哥的媳妇谢梅香和王大哥的老婆罗夏英,分别从宁冈的茅坪以及井冈山的行州被接到了宾馆里。
老朋友再次相见,毛泽东心里头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他牢牢抓着两位嫂子的手不放,开口道:“袁文才、王佐他们啊,对中国革命的成功那可是立了大功的!”
两位老人家眼里泛着激动的泪光,好一会儿才哽咽着说:“真没料到,您心里还一直挂念着我们。”
毛泽东招呼她们俩到沙发上坐下,然后悠闲地聊起以前的事情,还问了问她们最近过得咋样,最后祝福她们身体硬朗,长命百岁。打那以后,谢和罗每次家里来客人,都会拿出压箱底的照片,得意地说:“看,毛主席还跟我一起拍过照呢。”
三十八年前,她们用红米、南瓜还有野菜热情款待了那位被称为“毛委员”的人,那时候,她们压根儿没想过会有今天这样的日子。
现在,井冈山的朋友们还是特别热情好客,但不能老让客人像“毛委员”那时候一样吃红米饭吧!想想过去,毛泽东跟普通炊事员没啥两样,都吃五毛钱的饭菜。现在条件好了,当然不能还像那样。不过呢,来访的客人却不怎么接受大鱼大肉。按照毛泽东的意思,每顿饭还是简单四样小菜,再配上一小杯地道的井冈山米酒。
某天,毛主席在吃饭的时候,突然转头问旁边的服务员:“这米饭是不是井冈山那边种出来的?”
“不对。”服务员回应道。
“井冈山现在还有没有种红米啊?”在中南海时,毛泽东常吃红米、红薯、芋头还有玉米棒这些,但到了井冈山这儿,竟然还没吃上顿红米饭呢!
“就是种下的。”服务员简单回应道。
毛泽东乐坏了,他吩咐道:“以后啊,每天都给我整上一顿红米饭呗。”
隔天,毛泽东用餐时,桌上多了份红米饭。
走茨坪之前,毛主席的生活管家拎着钱和粮食票子,进了宾馆财务室,找那里的会计雷良钊,要跟他把吃饭的钱给结了。这可让这位有经验但又年轻的会计犯了难,说啥都不肯要这钱。可毛主席的管家还是心平气和地说:“咱们领导还有我们这些干活的,出门在外有明确的规矩和花钱的标准,这是规矩,咱得照着做。”
最终,雷会计没办法推辞,只能收下东西,然后开了两张收据。一张收据编号是0006482,上面写的是:“领导餐费,一共7天,每天2块5,总共17块5毛。”另一张收据编号是0006484,写的是:“领导交的粮票,一共23斤,收钱的是雷良钊。”
说起来挺有意思的,雷良钊那时候因为心里太慌张,一连出了四次错,最后才算是把发票给开出来了。也正因为这样,你才会看到两张发票的号不是连着的。
这两张特别重要的收据,现在还好好地在韶山毛泽东同志纪念馆收藏着呢。
没过几天,毛主席抵达井冈山的消息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人人皆知。
张平化和刘俊秀跟毛泽东说了,井冈山的老百姓特别想见他们心心念念的领袖。毛泽东一听,很高兴地就答应了。
5月29号那天,井冈山热闹非凡,到处都是欢声笑语。毛主席精神焕发,大步流星地走到井冈山宾馆餐厅门口,先与那些老红军、老赤卫队员,还有井冈山管理局的中层以上党政军干部以及宁冈县委的同志一一见面,大家还一块儿照了相。随后,毛主席走进欢呼的人群中,他不停地向大家挥手致意,鼓掌,四处都能听到人们激动地高喊:“毛主席来了!毛主席来了!”那热烈的场面,真是让人深受感动。
大家很有规矩地排队去见毛泽东,还一起拍了照片留念。在一片热闹的欢呼里,毛泽东向大家摆手说再见,然后就上车了。井冈山的百姓们自发地站在路两边欢送,眼巴巴地看着毛泽东离开,心里满是不舍。
重回旧地,毛泽东心里五味杂陈,他拿起笔,一口气写下了《水调歌头·再登井冈山》、《念奴娇·忆井冈山》和《念奴娇·鸟鸣对话》三首新诗词。这些诗词里,满满的都是他对井冈山的思念和夸赞。

